2012年9月

昨日遇见14岁的自己,起源于邮箱的注册时间,2004.那年14岁/

回忆起来脑袋里已然不存在一丁点儿有关14岁的东西,不记得那年暑假,不记得那年某次翻院墙上网后的深刻记忆.

几个要好朋友的容貌都已模糊,记忆都已腿色像是相册里我7岁时候的照片.泛黄.

感谢自己那时候或者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,把照片放在了相册,我想这大概不是我14时候存的吧.今日看来

这也是我当年的审美观,让我还能幻想当年的样子.还会幻想当年的样子.不知道当年的天使变成了什么样.

就年当年使用的ID都是那么有意思.对于过去,对于14岁确实我没留下什么东西.我唯一能做的只能对当初那些

天使_b13b5548-3297-4ffb-8077-a313de8e5a49.jpg

- 阅读剩余部分 -

本来是一边听着这首交响曲一边写着日志的,但是看自己越写越不靠谱了,这其中的不靠谱其实多半来自,自己没有对音乐的认知度,并不明白一些基础知识,写的很是费劲,且首尾不接,便删了,在百度扒了自己认为靠谱和感觉是对的东西过来.不过唯一感觉不同的是,我没有听出了这首交响曲描述的柴科夫斯,多结的人生,而是感受到一个时代,一群人的战争.听起来挺像一部电影似的,不过并没有自己感同身受的感觉,像是一部民族史诗大片,像是<赛德克巴莱>,只不过没有那么血腥,悲怆让人感觉更像是着重描写心理上的,有种在迁徙路上的感觉.
第一乐章
大体保持了奏鸣曲式,先是一阵疑惑不安,之后是很长一段甜蜜温馨的喘息,作者深情地欣赏着哺育他的俄罗斯大地,有《第一钢琴协奏曲》的味道。但最终受到当头一棒,从梦中惊醒,强烈起伏的音响碰撞着,不得不卷入人生的旋涡,现实是不容逃避的,必须顽强地与命运奋起抗击。末尾安详的副部主题重现,暂时摆脱冲突后,倍加珍视宁谧和谐的生活,自然地进入下一乐章。

哑巴花_a6020260-dc28-42b9-991a-b95a521b9c0c.jpg
第二乐章

“别致的五拍子圆舞曲”,如歌的旋律,民族的诗情画意……重新体味着生活,虽然心灵受过折磨,渗透着淡淡的悲伤,但依旧倾诉着内心对美好生活不渝的理想,陶冶着一颗纯净的心灵。这便是“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。
第三乐章
“是谐谑曲和进行曲的奇异的结合”,但“既不是悲壮的也不是英雄的”,而是抗争的——命运中不可避免的、没有胜负的抗争。主部小调主题短促有力,显示出奋力一搏的坚定决心。反复出现,力度一次次渐强,预示着将与命运相碰撞,同时显出内心虽有恐惧且携带着悲凉的创伤,但并不退缩、并不逃避,由一种内在的不熄的力量支撑着竭尽全力地前行,气壮山河。在无比雄壮的节奏背后是一种绝望的抗战,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。
第四乐章
对现实的忧伤、迷茫贯穿整部乐曲始终,但第四乐章中人生大风浪均已过去,精疲力竭,而命运仍旧无情和不可抗拒,愈加惆怅,悲痛欲绝。在发自肺腑的苦闷、奋起调动的激情之后,这里再一次的茫然无措: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”突出体现了朗所指出的柴科夫斯基的性格:“他的精神状态与努力目标之间的犹豫不决,即使在他最成熟的作品中也具有这种特点。”

2647980502

我幻想着手指触摸的不再是键盘,而是琴键,我的手指在键盘上,随着音乐,时急时缓,轻柔狂暴,那已不是一部简单的日志而是一片随着

情绪起舞的灵魂.

- 阅读剩余部分 -